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williamhill威廉希尔“仙居神工录”实践队采访无骨花灯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量:

7月4日,在仙居县清风大道的方荷玉工作室里,迎来了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她们围在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身旁,仔细聆听,认真记录。这群大学生是williamhill威廉希尔williamhill威廉希尔“仙居神工录”实践队的成员。为了触摸仙居土地上的文化根脉,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这群年轻人一头扎进了工作室,开始了这场与千年光影艺术的对话。

“仙居神工录”实践队以守护仙居文化、推动非遗创新为使命,致力于记录非遗中蕴含的精湛的工艺,更要传递匠人精神。在指导老师单仁慰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方荷玉工作室,亲身感受针刺无骨花灯的鬼斧神工,听传承人坚守的故事,迈出构建仙居非遗立体传承档案的第一步。

方荷玉制作花灯

师生们一进入工作室,就被眼前一盏盏在光影中流转的花灯所吸引。据方荷玉介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相传起源于唐朝,与一则孝子传说息息相关:秀才为母采药迷路,得到仙女提灯指引,归来后众人将此灯称为“花灯”;后来秀才中状元,灯又得名“状元灯”。这则带着温情与奇幻色彩的故事,让花灯自诞生起便浸润着慈孝与吉祥的寓意。

“制作一盏花灯,要经过绘图、黏贴、剪样、凿花、针刺等13道工序,差一毫米都不行。”方荷玉拿起手边一块厚实的纸片和一根特制的钢针,向实践队成员们展示核心工艺。“这灯啊,最大的特点就在名字里,‘针刺’和‘无骨’”。说着,只见方荷玉手腕轻移,钢针在纸片上快速而精准地刺下,起落间,细如发丝的孔眼便整齐地排列开来。“花灯的图案全靠这千千万万的针孔‘画’出来,针要稳,眼要准,心更要静,急不得。”她放下针,拿起几片已经刺好图案的纸片,“再看‘无骨’,这看着是一张纸,其实是两层——里头是透光的棉纸,外头覆着硬的卡纸,有了这身‘硬骨头’,灯就能不用竹篾撑着也立得稳当。”从一片纸到一盏灯,这十三道工序中蕴含的不仅是耐心,更是手艺人的匠心。

实践队对方荷玉进行采访

工作台上的一支改装纹眉笔引起队员好奇。方荷玉师自豪地拧动笔端活扣,向队员们娓娓道来:“最初我是用筷子劈四瓣夹针缠绳,但是徒弟多了,用着不方便。后来,就改成铁针夹,但容易生锈。再后来瞧见学校女老师的纹眉笔,活螺丝拧开就能放针,方便得很,我就‘偷梁换柱’拿它当针刺工具——这就是我改良工具的三个阶段。”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良,是匠人智慧与时俱进的体现。

实践队与方荷玉合影留念

作为皤滩小学的老师,方荷玉推动非遗进校园已有十余年。从兴趣班到校本教材《古街古灯》《点亮心灯》,从低年级学生练习针刺到年轻教师学做灯,把花灯搬进教室,这门曾经在时光里蒙尘的技艺,正在校园中抽出新枝。

灯下有纸,心中有光。williamhill威廉希尔williamhill威廉希尔“仙居神工录”实践队记录下了“针刺无骨”的神工,更在方荷玉十年如一日推动非遗进校园的耕耘中,看见了文化根脉在新生代手中重获新生的希望。未来,学院将带领更多学子扎进仙居非遗沃土,引导学子们在文化沃土中淬炼担当,培育有文化自信、有传承本领、有时代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文:杜警怡、庄芊奕/图:陈子玉、庄芊奕/审核:陈灵强、林军辉、单仁慰/责任编辑:蒋霞

版权所有©英国·威廉希尔(williamhill)唯一中文官方网站 williamhill8.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