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速导航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润心成长坊”第4期:关闭消极弹幕,解锁心灵智慧

来源:williamhill威廉希尔 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数量:
童晟、曾玟琦、蒋霞 寇怀意、郭欣蕊
审核 陈灵强、林军辉 责任编辑 蒋霞

为帮助学生提升情绪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韧性,10月29日晚,williamhill威廉希尔心理辅导站润心工作室联合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于A5教室举办“润心成长坊”第4期暨“启心花开”第七季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陈矜之担任主讲,2025级全体新生积极参与。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陈矜之通过展示两张人物表情图,以表情观察为互动切入点,引导同学们围绕“图中人物展现了什么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展开讨论。同学们的回答虽各不相同,但都不约而同指向“对意外社交的抵触”这一共性心理,生动揭示了“社恐”现象背后潜在的社交障碍诱因。

在心理学理论讲解环节中,针对社恐者在实际社交中的应对困境,陈矜之选取了“食堂偶遇熟人时紧张卡壳、下意识逃避”这一贴近学生日常的情景作为案例,引出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理念。她指出,面对社交压力时过度“攻击自己”,不仅容易引发悲伤情绪、催生一无是处的自我否定,更是使社交障碍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她强调,唯有通过挑战固有思维,才能有效打破这一困境。

为将抽象理论具象化,陈矜之进一步以“晚饭烧焦”为例展开分析:有些人会因一次做饭失误,联想到自己一事无成,从而陷入情绪低谷,甚至拒绝再次尝试;但若能主动收集“之前做过美味菜肴”“家人曾称赞自己煮的汤”等积极证据,便能逐步动摇“我很没用”的负面认知,最终实现行为模式的积极转变。她总结道,社恐的症结,往往隐藏在对自我的错误定义之中。

在讲座尾声部分,陈矜之分享了三条实用的“破局小贴士”,为同学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引:一是学会区分想法与事实,避免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二是从小的社交行动入手,逐步积累信心;三是主动调整思维方式,以积极视角重新理解社交场景。她特别强调,社恐并非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值得被理解的心理状态。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学生的广泛共鸣,也让大家学会以更科学的态度接纳自我、理解他人。

合影留念

本次讲座不仅为新生提供了可操作的情绪调节与社交应对方法,也搭建起一座相互理解的共情桥梁,为营造温暖包容的校园社交氛围、守护学生心理健康注入了积极力量。

文:童晟、曾玟琦、蒋霞/图:寇怀意、郭欣蕊/审核:陈灵强、林军辉/责任编辑:蒋霞

Baidu
sogou